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新闻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长江日报:自强不息 从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迈向“国之重镇”

发布时间:2021-11-17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长江日报记者郭雷震摄

 

 

1960年6月全面投产的武汉锅炉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特种炉生产厂。

图为武汉锅炉厂生产的锅炉汽包。

 

1964年,武汉重型机床厂内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自此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就以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让新中国的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

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这一时期,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武钢出炉;长江上第一座大桥在武汉通车;伴随着新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武汉高等学校规模居全国第三……在党的领导下,武汉迅速成长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武”字头企业次第开工,建设一个新世界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949年3月,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诞生。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武汉人民满怀激情,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奋斗拓开前进的道路,积极投身重点工程建设。一批“武”字头企业在武汉开工,成为我国工业体系骨干的一部分。

“可以说,武汉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地区。”武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陈晓燕说,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她介绍,全国解放后,为改变国家工业布局不合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迅速建立起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中部大城市武汉的作用,把武汉作为全国重要发展中心和华中重工业基地。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开大步前进,这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走向富强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罗汉平在一次采访中谈到,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武钢: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现代化国家蓝图的诸多重点布局在自重庆到武汉再到上海的这一条轴线上。包括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长江大桥等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途的重大骨干工程纷纷“落子”武汉。

“这些都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命根子’工程。”陈晓燕说,当时,在国家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中,武钢、武重、青山热电厂是新中国156个重大项目中的3项,建设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人民参与并见证了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辉煌历史。”

如今,在武汉东部、长江以南著名的“红钢城”,坐落着我国首座钢铁博物馆——武钢博物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块约40公斤重的马口铁凝结着新中国钢铁产业在废墟上起步的一段奋进史。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当日下午3时25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涌出,蜿蜒伸展,金星飞舞,热浪冲天,第一炉铁水铸成这块铁锭。这块铁锭是新中国钢铁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铁证”,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铁证”。

如今已88岁高龄的武钢焦化公司原高级工程师陈维栋回忆当时的建设情景,无比感慨地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武钢急需各种各样的煤。为此,我跑了大半个中国,灰头土脸也来不及洗,6天跑了4座煤矿。老师说我们‘都是红色工程师’。哪怕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万众一心、满怀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前激情和冲天干劲。”

新中国第一个特大钢企武钢出铁,开启了中国赶超西方、建成钢铁强国的梦想。随着“一五”“二五”计划实施,武汉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工业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重工业的局面,优化了全国工业布局。

1965年,武汉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城市第五位。1974年,武钢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成套设备和生产技术,开创了我国冶金工业现代化的先河。与此同时,武汉工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全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时至今日,由上海和武汉的钢企组建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1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个贫弱中国举国钢产量的640倍,居全球钢企粗钢产量之冠。

如今,武汉从“钢的城”蝶变“硅的城”,“光芯屏端网”已成为城市靓丽的产业名片。在武汉的光谷、车谷、网谷等地,一批新兴企业正拔节生长。它们一如60多年前的“武”字头企业,给武汉这座“国之重镇”赋予新内涵。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催人奋进,新的征程砥砺初心。”在陈维栋看来,党的百年奋斗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密码,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资料下载:
上一篇:长江日报:跟着真理走
下一篇:没有了